leyu乐鱼全站官网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山西省人民政府

来源:leyu乐鱼全站官网    发布时间:2024-08-14 07:04:27

  《山西省新型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转型跨越发展的策略目标,实现工业新型化,推进新型材料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培育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根据《山西省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工信部《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编制本规划。

  我省发展新型材料产业有着非常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把新型材料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全力推进,新型材料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2010年新型材料产业出售的收益822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的6.5%。

  产业基础和规模不断壮大。我省具有全国最大的不锈钢深加工生产基地,高性能特殊钢在国内占有主体地位,太钢特殊钢品种批量进入高速列车制造等重点领域;钕铁硼永磁材料及元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居全国领先水平,2010年产量达到22500吨,出售的收益265亿元,均占全国总量的20%;镁及镁合金材料产业的公司数、产能、产量、市场占有率和出口创汇居全国之首;煤系煅烧高岭土已成为全世界主要产地,生产技术和加工规模居国内领先水平;高温过滤及净化用多孔泡沫陶瓷和石油压裂支撑剂的研发水平和生产规模在国内处领头羊;铝塑共挤复合断桥门窗型材技术工艺居国内领先水平,铝塑共挤复合门窗型材、新型塑料复合管材、木塑建材制品及新型防水材料发展较快,产品质量、档次、功能有较大提高;新型纤维材料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和碳纤维、再生蛋白纤维、医用明胶纤维、纺织纤维、洋麻纤维、硅酸铝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石膏纤维(晶须)等新型纤维系列新产品初步产业化;20多种节能、洁净、耐用的高性能合成耐火材料和不定形耐火材料产品畅销国内外;2010年纳米材料产量达6.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0%;生物医用材料同种骨植入材料的开发和生产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一次性医疗用品生产和人工脏器研究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强影响力,动植物胶囊、药用铝箔复合膜的制备技术国内领先,可降解环保材料已有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BSR树脂生产的可降解塑料袋、以淀粉为原料生产的可降解餐饮用具、辐射防护用无纺布及用于出口的一次性医用无纺布等产品;采用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和新型墙体材料先进生产技术,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生产生态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年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约3500万吨,烧结空心墙材和蒸压墙材工艺技术和装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新型墙体材料有了长足的发展,占全省比例达到55%。

  产业结构一直在优化。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化工合成新材料TDI、白乳胶、氯丁橡胶和橡胶助剂等品种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占有率与影响力;煤焦油深度加工转化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在苯系和乙炔系化工合成新材料领域极具产业竞争力和发展的潜在能力;有机硅单体生产和硅橡胶、硅油、硅树脂、硅烷偶联剂等大宗有机硅聚合物下游产品的产业链已形成。新兴起的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已在LED生产和全息光盘的研发上取得较大进展,初步形成LED芯片制造企业与LED封装企业上下游相互配套的产业链;新能源材料已初步形成多(单)晶硅、硅片、薄膜、电池片、电池组件等太阳能光伏发电材料及应用产品链。资源综合利用水准不断提高,以粉煤灰、煤矸石、钢渣、镁渣、铜渣、脱硫石膏和采矿选矿废渣等工业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耐火材料等项目广泛推广,粉煤灰生产矿物纤维、提取白炭黑、氧化铝项目正在建设。

  企业支撑慢慢地加强。2010年,全省已有规模以上新型材料企业755户。新型材料产业涌现出一批产品特色鲜明、企业知名度高、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骨干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太钢不锈钢、闻喜银光镁合金深加工、山西春雷射频电缆铜带、中磁科技高性能钕铁硼磁材、山西宏特碳纤维、山西三佳有机硅深加工、太钢禄纬堡和阳泉西小坪耐火材料等均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较大影响力。

  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持续提升。我省新型材料领域生产企业整合内外技术和经济资源,普遍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建立健全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省拥有太钢、天脊、三维、南风化工、银光镁业等一批大型骨干公司集团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拥有一批从事新型材料研究的科研院所以及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在不锈钢、镁业、磁材、LED、多晶硅等领域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联盟或产品中试基地,开发生产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有力促进和支撑了我省新型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省新型材料产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为高端新型材料较少、企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条不长、产业聚集度不高、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强、开放引进不够、市场开拓不力、政策配套不足等。

  新型材料产业被国家列为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需要新型材料产业提供支撑和保障。随着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新型材料产业的应用领域将逐步扩大,市场空间更广阔,新型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迎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我省发展新型材料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矿产和煤焦化资源丰富,为新型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煤炭、电力能源供应可靠,焦炉煤气、煤层气资源丰富,为新型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能源保障;新型材料产业已具有的产业基础和规模,为新型材料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

  我省将新型材料产业作为省综改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力推进。我省确定新型材料产业为9个重点培养发展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之一和资源型经济转型十大标杆工程之一,为新型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大政策机遇。

  我们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把新型材料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率先取得突破,促进转型跨越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工业新型化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重大需求,以资源、区位、产业优势为基础,以加快新型材料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企业市场之间的竞争能力为核心,以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和新兴新材料等领域为重点,充分的发挥大公司集团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投资融资、技术创新和项目推进的平台作用,快速推进新型材料产业向园区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推动产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传统材料产业产品升级换代、特色优势材料产业链延伸、新兴新材料产业规模化,实现新型材料产业跨越发展。

  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充分的发挥政府在组织协调、政策引导、机制激励、优化市场环境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推进优势资源在新型材料产业整合集聚中向高端化、规模化发展,促进“材料加工”向“加工材料”的跨越。

  新型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相结合。在原材料工业改造和技术进步中,延伸产业链,不断培育新型材料产业,在新型材料产业创新发展中,不断带动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材料工业公司转型升级。

  整体推进与突出产业特色相结合。统筹规划、整体部署,鼓励各类新型材料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充分的发挥现有资源、区位、产业比较优势,坚持特色资源优先开发、重点产品优先发展,全力发展产业基础好、市场潜力大、技术来源可靠、能较快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新型材料领域,尽快形成新型材料产业新的优势。

  企业整合与产业集聚相结合。以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龙头,鼓励产品同类、市场同向、生产要素互补的企业通过种种方式来进行兼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公司集团,培育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加快建设新型材料园区和基地,通过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促进资源整合,推动生产要素向园区和基地集中;发挥园区和基地的集聚、孵化和辐射作用,建立完整的垂直分工、合理地布局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强化创新引领、循环发展理念,引导新型材料产业由能源、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型转变,改变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的传统模式,走节能环保、高效循环的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传统产业循环化、高碳产业低碳化发展。

  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支持企业着眼前沿领域,在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再创新。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成果转化,慢慢地加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促进新型材料产业可持续快速发展。

  壮大产业规模。着力培育和发展五大领域新型材料产业,到“十二五”末,新型材料年出售的收益突破2700亿元,年均递增24%。其中,新型金属材料领域1000亿元,新型化工材料领域500亿元,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170亿元,新型建筑材料领域260亿元,新兴新材料领域770亿元。

  提升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瞄准一批重大战略性产品,加强技术集成,建设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争取在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研究开发上取得突破。到2015年,各行业地方技术标准大幅度增长,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左右,商标注册量年均增长10%,境外注册商标量和境外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5%以上。

  优化产业体系。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新型金属材料中,高强度、高耐磨损、高抗腐蚀、抗冲击能力的高品质特殊钢产品占70%以上,保持和扩大不锈钢货车、轻轨车辆、高铁客车用钢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镁、铝合金深加工产品产值占到行业总产值的60%以上;钕铁硼磁性材料中的高档产品比例达到80%。新型化工材料中,特种橡胶、工程塑料、有机硅以及高性能膜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产值占比达到20%以上。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中,陶瓷材料高技术产品和高档产品比例达到50%以上;高性能不定型耐火材料、特种耐火材料达到50%以上;煤系高岭土深加工产品比重达到60%以上。新型建筑材料中,新型墙体材料的比例达到80%以上,产品生产能耗下降20%;高强钢筋的产量占螺纹钢筋总产量的80%,使用量达到建筑用钢筋总量的65%以上。新兴起的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新能源材料、新型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功能陶瓷材料、纳米材料和固废再生等新兴材料产业占全部新型材料产业产值的30%以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升。粉煤灰、煤矸石、矿渣、镁渣、脱硫石膏等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各领域清洁生产水平和资源利用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培育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实施重点示范项目。“十二五”时期,培育年出售的收益超500亿元的特大型公司集团1个,超100亿元的大规模的公司集团9个,超50亿元的骨干企业10个,超10亿元的重点企业20个;集中力量推进实施300个重点示范项目,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带动新型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高品质特殊钢。以满足装备制造和重大工程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高性能和专用特种优质钢材。重点发展高速重载铁路用钢、高强高韧和专用特种钢材。加快发展不锈钢无缝管、精密带钢、取向硅钢、高等级光亮板、高铁专用钢材。积极发展节镍型高性能不锈钢、耐腐蚀耐磨损钢材、特殊钢棒线材、高品质特钢锻轧材及为特殊钢炉料服务的镍铬铁合金。依托太钢集团等骨干企业项目,“十二五”末,高品质特殊钢产能达到130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500亿元。

  新型轻合金材料。以节能减排为目标,开发装备制造轻量化所需求的新型轻合金材料及短流程技术装备。大力发展应用于汽车、高速列车及轨道交通、国防军工、民用航空、电子信息等领域的耐腐蚀、高强度、高韧性、低成本的镁合金材料;加快开发大截面镁合金型材和大口径厚壁高强度镁合金管材、高性能镁合金宽幅板材、镁合金大型铸件、锻件及其加工装备;开展高性能铸造镁合金及高强韧变形镁合金制备技术、低成本变形镁合金型材和变形板材加工技术、镁合金腐蚀控制及防护技术研发;加快发展车辆用镁合金关键零部件低成本制造技术及装备。大力开发大口径厚壁高强度铝合金管材,加快发展商用车辆用铝合金关键零部件低成本制造技术及装备。逐步形成以镁合金、铝合金铸件、型材、锻件、板材为主体,终端产品相配套的完整的产业化体系。依托山西银光华盛镁业、富士康科技等优势企业项目,“十二五”末,形成年产镁合金40万吨,深加工镁合金产品20万吨、铝合金汽车及轨道交通用大型材30万吨的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300亿元。

  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提高永磁材料性能,研发50SH、45UH、40EH等磁能级加矫顽力大于70的超高性能永磁材料。大力发展低稀土含量永磁材料,采用新装备和新工艺降低成本。拓展应用市场范围,延伸产业链,开发风力发电机、微特电机、变频电机、牵引电机、选矿除铁机电设备、医疗设备等钕铁硼应用产品。加快推进耐高温基体抗腐蚀性和低失重产品的产业化步伐。支持建设年产1000吨以上各向异性粘结钕铁硼生产线,实现“烧结钕铁硼用自动成型压机”和“各向异性粘结钕铁硼用HDDR炉、取向成型压制设备”产业化。依托中磁科技等骨干企业项目,“十二五”末,形成年产8万吨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亿元。

  煤化工新材料。以煤为基,依托资源、技术和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延伸煤焦油、焦化苯深加工和焦炉气经甲醇制烯烃产业链,大力发展煤化工新材料。延伸劣质煤制烯烃产业链,大力发展以苯、乙烯、丙烯为原料的精细化工产品。延伸煤焦油、苯深加工产业链,建设高档炭黑、改性沥青、针状焦、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高性能等静压核级石墨及超细微孔碳砖等高性能碳素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深加工装置,重点发展苯胺、己内酰胺、己二酸、1,4-丁二醇、噻吩、脂环族二异氰酸酯(A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苯醚(PPE)、橡胶助剂、荧光增白剂等粗苯深加工产品,白乳胶、聚四亚甲基醚二醇(PTMEG)、干胶粉、氯丁橡胶等乙炔系合成新材料和下游尼龙系列产品聚氨脂、聚苯硫醚工程塑料等精细化工产品和化工新材料。积极发展粉煤灰固废再生项目,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十二五”末,形成年产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综合产能300万吨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500亿元。

  其他新型化工材料。大力发展特种橡胶材料,走精细化、系列化路线,积极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发展先进工程塑料,围绕提高宽耐温、高抗冲、耐老化、高耐磨和易加工等性能,加强改性及加工应用技术研发,拓展应用领域。扩大有机硅单体生产规模,大力发展硅橡胶、硅树脂、硅油、硅烷偶联剂等有机硅聚合物产品。积极开发含氟中间体及精细化学品,大力发展电子化学品、高性能水处理化学品、功能型食品添加剂、高性能环保阻燃剂、高性能橡胶助剂和环保型塑料添加剂等高性能精细化工产品,加快染料和染料中间体升级改造,大力开发医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先进陶瓷材料。重点发展新型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新型高性能功能陶瓷材料、石油压裂支撑剂和节能环保用新型陶瓷材料。扩大耐高温、耐磨和高稳定性结构功能一体化新型陶瓷材料、新型泡沫陶瓷和蜂窝陶瓷的生产规模。积极发展氮化硅和碳化硅陶瓷材料,日用高半透明度陶瓷和超薄型、大尺寸、艺术化建筑陶瓷材料。加快开发高纯超细陶瓷粉体制备技术,高强低密度石油压裂支撑剂技术及装备。培育发展太阳能功能陶瓷材料。积极推进淘汰高耗能陶瓷窑炉,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新型窑炉;推进产业升级换代,大幅提高陶瓷产品质量和档次。“十二五”末,实现年销售收入80亿元。

  高性能耐火材料。以优质、节能、环保、功能化为发展趋势,以提高产品质量、品种、档次、附加值为重点,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产学研结合攻关,全力发展均质料、电熔改性料、转型料、高档刚玉等优质合成原料,重点发展镁钙质、镁钙锆质等不锈钢用绿色耐火材料,碳化硅质、氮化硅质、氧化锆质等煤化工用高温、耐磨材料,陶瓷纤维等建材行业用高性能耐火材料。积极发展高效特种耐火材料,鼓励发展高技术复合耐火材料和功能性耐火材料。支持企业研发引进生产焦炉、高炉、热风炉用长寿节能环保耐火材料生产工艺、精炼钢用低碳无碳耐火材料和高效连铸用功能环保性耐火材料生产工艺。支持企业采用均化调制、除杂提纯、改型改性等先进技术,利用中低品位铝矾土和尾矿、碎矿石、粉煤灰等,生产高端均质合成耐火原料。依托太钢禄纬堡、阳泉西小坪等骨干企业项目,“十二五”末,实现年出售的收益50亿元。

  高岭土材料。巩固我省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提升专用高档高岭土品质,实现煤系高岭土深加工多元化、精细化。加快煤系高岭土新型煅烧工艺开发与关键设备产业化,重点攻克超白、改性等煅烧高岭土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煤系高岭土深加工新产品,提升产品档次。巩固涂料、造纸、橡胶、陶瓷等消费领域产品领先地位,拓展乳胶、工程塑料、医药等新兴领域应用产品。支持重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发展节能环保型煤系高岭土生产工艺,拓展产品应用领域。鼓励发展年产10万吨及以上超细煅烧高岭土生产线万吨以上利用煤矸石生产高岭土新材料项目。在进一步提高造纸涂布级和涂料级超细煅烧高岭土品质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医用超细煅烧高岭土、玻璃纤维用煅烧高岭土、催化剂用煅烧高岭土和聚合物用改性煅烧高岭土等产品,提升产品档次,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重点支持推广低品质煤系高岭土活化产品在建材和环保产业中的应用,使其成为煤系高岭土的新的利润增长点。依托忻州金宇及金洋等骨干企业项目,“十二五”末,形成年产200万吨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40亿元。

  其他无机非金属材料。全力发展人造金刚石等超硬材料制品,积极发展高纯超细石墨,提高锂电池用石墨负极材料质量,加快研发核能用石墨材料。

  新型干法生态水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控规模,采用新型干法水泥工艺,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进行生产。重点发展日产5000吨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支持新型干法水泥企业发展纯低温余热发电、粉磨节能等技术。大力发展生态水泥,积极推广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应用高掺量镁渣及钢渣等配料生产水泥熟料技术,提高水泥产品原料中工业废渣利用比例。加快发展钢渣系列水泥、镁渣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等综合利用资源产品。支持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工业废弃物以及矿渣、粉煤灰磨细粉的生产。“十二五”末,全省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总量控制在8500万吨左右,生态水泥占比达到30%以上。

  建筑玻璃和特种玻璃。以满足建筑节能、平板显示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需求为目标,加快完善和提升现有浮法玻璃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鼓励推广采用富氧燃烧和玻璃熔窑余热发电等技术,加大玻璃深加工产品比例。重点支持发展光伏超白玻璃、太阳能光热发电反射镜玻璃、低辐射(Low-E)镀膜玻璃和优质高档汽车玻璃等特种玻璃产品。“十二五”末,全省平板玻璃产能总量控制在3440万重量箱左右,玻璃深加工比例达到30%以上。

  新型墙体材料。以适应建筑结构体系发展、提高建筑节能水平、改善建筑功能、提高建筑材料长期耐久性能为目标,加快实现从简单替代黏土砖向满足绿色节能建筑要求的高性能保温复合墙体材料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利用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工业废弃物生产的低能耗、低污染、高性能、高废渣掺加量、高保温隔热性能、多功能、一体化、系列化新型墙体材料。优先发展烧结自保温砌块、高性能复合板材、蒸压加气墙材和泡沫混凝土以及脱硫石膏纸面石膏板、建筑墙板和砌块等制品。进一步发挥现有新型墙材产能,加快烧结多孔砖、空心砖向农村市场转移和发展。鼓励烧结砖瓦企业推广应用隧道窑余热发电技术。“十二五”末,新型墙体材料达到年产300亿块标砖能力,能耗下降20%。

  高性能混凝土及制品。以生态化、低碳化、高强轻质为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及制品。鼓励发展采用粉煤灰烧结陶粒轻集料、工业废弃物为主的掺合料生产高性能混凝土和制品。支持混凝土新型高性能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开发应用。大力推广应用预拌砂浆。

  建筑钢筋。以建筑钢筋使用减量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优化建筑钢筋生产、使用品种和结构,积极推广400兆帕级以上高强度钢筋。加快高强钢筋产品及应用研发技术,支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生产高强钢筋项目。开展600兆帕级钢筋的应用技术研发,扶持超细高强钢纤维项目研发生产。

  建筑保温材料。大力发展建筑外围护用高性能、经济适用的阻燃或难燃型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材料,以满足建筑节能、抗震、防火、隔声、隔热要求。加快发展安全耐久、节能环保、施工便利的新型建筑保温材料,重点发展酚醛防火保温板、加气混凝土制品、以高效保温材料灌注的烧结空心砌块、复合墙板、一体化屋面,断桥隔热门窗、遮阳系统等隔热保温材料。鼓励新型防水、隔音、隔热、阻燃或难燃型材料在墙体保温技术方面的开发、应用。积极研发集成外保温系统整体构造防火性能优的一体化保温材料。

  新型塑料管材、塑料复合型材和门窗及木塑建材制品。以无铅无增塑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新型塑料建材制品。重点发展大口径塑料复合管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及高强聚乙烯耐磨损、耐冲击、耐腐蚀管道,煤矿给水和通风用防静电、阻燃聚乙烯塑料管道以及燃气用等特种塑料管道产品,支持发展聚氯乙烯滚塑成型大口径塑料管道。加快铝塑或钢塑共挤复合型材的发展。综合利用农林废弃木质材料,大力发展木塑复合建筑装饰装修材料。

  高性能防水材料及建筑涂料。大力发展高性能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及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刚性防水材料、堵漏止水材料及环保型防水、防腐涂料的生产和应用。重点支持单层屋面、种植屋面、光伏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屋面所用的热塑性(TPO)、聚氯乙烯(PVC)等高性能防水卷材。

  其他利废建材。支持采用农林剩余物生产中高密度纤维板、刨花板、细木工板和利用矿山废料生产人造石材等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加快脱硫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鼓励用工业副产石膏生产建筑石膏和高强石膏及制品,扩大石膏应用领域。积极开发利用镁渣、赤泥生产建材技术。

  新能源材料。以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建筑需求为引导,重点发展晶硅和薄膜为主的太阳能电池材料。开发低成本、高转化效率光伏电池多晶硅材料产业化技术,研发新型薄膜光伏材料,发展砷化镓基新型聚光光伏材料,推进高效、低成本光伏材料产业化。积极开发高比容量、低自放电、长寿命的新型储氢材料。以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材料需求为引导,重点发展动力或储能电池用新型储氢、高纯石墨负极、锰酸锂、钛酸锂、磷酸铁锂等新能源电池材料。扶持企业建设高容量纳米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化项目。依托潞安集团、同煤集团、中电二所等骨干企业项目,“十二五”末,新能源产业形成年产高纯多晶硅5万吨、光伏电池硅片、电池片、组件500万千瓦和非晶硅薄膜电池50万千瓦生产能力,实现年出售的收益500亿元。

  电子信息(照明)材料。大力推进新型电子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电子级晶硅材料产业化进程。大力开发电子级多晶硅、大尺寸单晶硅、外延片等材料。引进研发衬底材料、封装材料、电极材料等制造技术,重点加强LED外延片、芯片的研发和生产,壮大封装产品和照明、背光源为主的终端产品产业规模。积极开发生产氮化镓、砷化镓、碳化硅等新型半导体材料。积极发展高纯金属有机源(MO源)材料产品,开发生产铜合金引线框架产品。“十二五”末,实现年销售收入180亿元。

  纳米材料。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纳米碳酸钙、纳米氧化锌、纳米二氧化硅等产品,壮大产业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积极研发延伸产业链,拓展应用领域,全力发展节能环保、绿色印刷、电子信息和生物医用等应用产品,重点拓展纳米技术在建材、化工等领域的应用,发展高附加值的应用化产品和纳米终端材料产品。“十二五”末,形成年产40万吨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30亿元。

  新型纤维材料。加快发展碳纤维等高性能增强纤维,组织聚丙烯腈基(PAN)原丝大容量聚合、快速纺丝、均质氧化、快速氧化炭化等技术攻关和研发,加快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和碳纤维向规模化、高水平炭化、高端制品发展,大力开发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高速列车、风力发电、压力容器、建筑补强和高压输电等领域的应用产品。积极开发高性能玻璃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硅酸铝陶瓷纤维、石膏纤维(晶须)和粉煤灰纤维及下游产品。大力发展生态纤维材料,积极开发蛋白质再生纤维系列产品、洋麻纤维和纤维产品、新一代明胶纤维。鼓励发展其他天然生物纤维、功能性纤维、差别化纤维、绿色环保型纤维等新型纤维产品。培育发展综合利用废塑料再生纤维及制品。依托太钢集团、山西宏特化工等骨干企业项目,“十二五”末,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

  其他新兴新材料。积极发展生物材料。积极开展聚乳酸、镁及镁合金等生物可降解材料研究,加快实现产业化,推进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和生物基绿色化学品产业发展。加快同种骨植入材料、人工脏器和动植物胶囊、药用铝箔复合膜的制备技术研发,支持可降解塑料膜(袋)、可降解餐饮用具、一次性医疗用品生产。积极开展高效能源材料、现代复合材料、智能材料、超导材料、电磁防护材料、存储材料、高性能制备加工装备、材料高效利用、新材料设计与材料服役行为等前沿性材料技术研发。在太原布局高精尖新材料产业园区,以中电三十三所技术为依托,重点发展电磁防护材料、全息光盘等新材料;以太原理工大学技术为依托,建设高性能碳纤维材料项目和PPS长丝高性能纤维材料项目;以太原科技大学技术为依托,建设镁及镁合金清洁生产技术装备示范基地;以中北大学技术为依托,建设镁合金构件短流程成形项目;以中电二所技术为依托,开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的研究。大力引进技术和资金,发展我省具有基础优势的碳纤维和先进陶瓷材料、高端纳米材料和生态环境材料。引进人才和项目,布局发展我省尚处空白的复合材料和智能材料等新兴材料项目。“十二五”末,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

  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土地、资源、环保、节能减排及科技、金融、财税、投资、贸易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和调控作用,发挥重点骨干企业在产业发展方式和效应等方面产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新型材料产业“潜力在循环、希望在循环、发展在循环”的理念,在政策上把循环经济作为基本的市场准入标准、技术原则和生产方案,引导企业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重点,由能源、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型转变。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各类《行业准入条件》,推进组建新型材料产业重点行业协会,建立健全新型材料产业统计监测体系,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引导和规范新型材料产业有序发展,避免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原材料工业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新型材料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传统材料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在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规模显著的地区,支持建设新型材料产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在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重点领域,建立以优势企业为龙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的产业联盟,形成以新型材料为主体、上下游紧密结合的产业体系。

  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设立扶持新型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一定数额资金,通过直接投资、特别流转金等方式,直接支持企业发展重点领域产业化建设项目。帮助并引导优势企业申报国家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等专项支持资金。明确新型材料产业发展在园区建设、科研平台建设、项目推进、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新产品推广应用、大型招商引资活动等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各项政府资金的使用范围,最大限度发挥政府资金的支持效应。落实国家在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业用好用足现有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税收减免、资产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落实技术开发投入政策、新产品财税返还政策、技术开发装备折旧政策、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免税政策。

  加大政府支持融资工作力度,发挥政府为新型材料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纽带作用,形成政府、企业、金融部门和社会多元投资渠道,支持新型材料产业的发展。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提高对新型材料生产企业授信额度,积极为符合条件的新型材料生产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加大对新型材料产业的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及股权质押融资,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发展私募基金、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支持设立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公司,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积极通过各类市场化融资产品和手段支持新型材料产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材料企业合理选择发行企业(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进行市场融资。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债权融资产品的发行提供担保服务。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或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于新型材料企业和项目,扶持新型材料创业企业快速发展,推动新型材料相关技术产业化。积极推动优质新型材料企业申请境内外上市融资。

  加快建设以技术标准为主的企业标准体系,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鼓励生产企业制定新型材料产品企业标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鼓励新型材料行业参与制定和完善新型材料产品的应用标准,建立产品、装备检验检测公共技术平台,及时将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转变为行业标准优势和推广应用优势;鼓励产学研联合开发重要技术标准,积极参与新型材料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制定,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鼓励新型材料行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建立完善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协调机制和行业自律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拓宽产品市场,加大政府采购、重大工程采购等财政性资金对自主创新产品的采购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大对企业进出口产品的支持力度。发挥政府的导向示范作用,科技、经济、建设、质监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受理新型材料产品及产品标准的成果鉴定、登记或备案,组织省内相关龙头企业提出并构建适应产业研发、生产、应用各环节的地方标准体系,促进相关产业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建立新型材料企业与装备制造企业之间的沟通对接机制,支持新型材料企业与装备制造企业之间相互参股或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整合新材料领域科技资源,建立富有活力的创新发展体系,进一步提升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围绕影响优势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问题,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快速推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基地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引导重点骨干企业创建省级或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提高新型材料产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开发能力。重视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作用,支持新型材料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中小企业对大企业、大项目的配套能力。推进企业以合作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或转让等多种形式,加强产学研联合开发,推动企业加大对技术开发的投入。支持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再创新。建立技术标准体系,通过技术标准确立产品市场地位,通过专利技术转化技术标准,提高企业核心技术竞争能力。落实人才引进政策,鼓励企业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新型材料产业可持续快速发展。

  高度重视萤石、石墨、石英砂、优质高岭土等战略性资源保护,加强战略性资源储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开发与利用,优化资源全球化配置,为新型材料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合理规划资源开发规模,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依法打击滥采乱挖,提高资源回采率。积极开发材料可再生循环技术,全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再生与综合利用。加大短缺资源地质勘查力度,增加资源供给。

  新型材料产业是我省重点培育的新的支柱产业,要集中力量做好本规划的组织实施。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制定并落实各项配套措施。

  充分发挥材料工业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做好决策咨询、产业发展指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技术进步、标准制定、贸易促进、行业准入、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做优做强。

  各市人民政府要建立专门的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对新型材料产业的组织领导,积极地推进新型材料产业快速发展。